找到相关内容687篇,用时4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业”思想与儒家伦理学

    佛教“业”思想与儒家伦理学  ──佛教伦理学对儒家伦理学的启发[1]  张善颖  台北护理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一、佛教:从宗教到伦理学  作为一个宗教,佛教的终极关怀在于相对于“”的“彼世”[2]。十二支缘起的流转与还灭的双向过程,一方面解释了“”的“自我”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通往“无我”的“彼世”的超越之道。  是无常、是苦、是生死轮回的渊薮,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张善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4449841.html
  • 《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

    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終生晃昱天中。釋尊也用前五度來積福,特別是修習四靜慮,並達成慈無量心。  證明:《中阿含?七日經》(八)中,釋尊說:  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捨家修道。有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轉,有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從大典尊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釋尊也用前五度來積福,特別是修習四靜慮,並達成慈無量心。...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5740246.html
  • 论时间二维作为佛道宗教生存论的基本存在原理

    本文仅对佛道的时间二向观进行阐释。  凡是宗教,都站在“死亡”这一端建立敞示自己的生存论与世界观。死亡作为与来生的衔接点,构成生命的终结与生命的终结。否定“来生”,从时间性看,即是现在本位论与此中心观,各种非宗教生存论与世界观均如此,佛教斥之为“断见”。承认来生,直接意味着对生命超越大尺度时间存在境域的触涉把握,没有相对论超越时间观念便无由触涉把握这一作为宗教存在前提的神学课题!非...

    高从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652023.html
  • 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

    。中国的灵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样一个的进程和产物。超越者可以在物质的内在性和精神性领域发现。   这也是本书的主题。尤其在世界当前处境中,人类已经把自己赶进了一个生态自杀和人类自杀的死角,而这是...通过它们所结的果子,你可以知道它们。"通过伦理的、的果子,我们能够知道并评价宗教究竟是什么。   因此,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会证实、阐明并扩展本书的主题--我们这个受威胁的地球正给世界诸宗教提出了挑战,...

    (美)保罗。尼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744122.html
  •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有感于佛陀为他所说的四事,是故舍家学道。这四事是: 无护,无可依恃;一切趣向老法;非常,要当舍 去;无满,无有厌足,为爱走使。(同上) 拘牢婆王不同意“无护...?大王回答否。其后赖吒□罗承是病苦之喻,继续阐发“一切趣向老法”,“无常”,“无满,无有厌足,为爱走使”。事实证明,即使贵为国王,有各种亲信能人可供役使,而仍不能哲代他自身的病苦,乃至遮阻...

    罗正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645398.html
  • 龚自珍学佛因缘和他的《发大心文》

    父身母身眷属身。又当度一切知识我之身,又当度旷劫以来不可说不可说知识我之身。又当度旷劫以来至于于我有仇有怨之身,乃至遍度旷劫以来至于今世,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物,佛学可以有助于社会的改革、国民道德的改造和革命者无私无畏精神的培养。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是对中国近代思想风气影响甚深的一位人物,他21岁开始“究心经之务”,28岁师事...

    张景岗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1145485.html
  • 慎独与佛教伦理

    希望解脱和幸福的内在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因果法则,同时它也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2)超越性与现实性(道德关系到我们个体的终极解脱,而不只是一时的现实利益)、(3)有限性与无限性(道德不只关注此生的一己的个体生命,同时它还关注我们的无限未来及一切生命)、(4)此岸性与彼岸性(道德的充足理由建基于三世因果,而不是的、或者说一死百了的权宜说教),等等,都割裂开来了,从而使道德从根本上丧失了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2047795.html
  • 禅’在佛教中的意义

    种种苦恼之禅。(八)他世乐禅,又作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主张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4160863.html
  •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2)

    道的呢?”  九  罗吒婆罗尊者听完拘牢婆国王的话后说:“大王,我出家是因为听到世尊讲的四句法,我对这四句法非常认可,并如理思惟,觉得确实如世尊所说,所以便决然舍俗出家。大王,哪四句法呢?世尊说无护,无可依恃;一切趣向衰老;无常,要当舍去;无满,无有厌足,为爱走使。”   《长老偈》  ◇ 邓殿臣 译  四十五 拉玛尼耶维哈尔长老偈  小传:名Ramaniyavihari,王舍城一...

    释果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4662391.html
  • 禅宗经典--修证义

    赞毁他戒,第八、不樫法财戒,第九、不瞠恚戒,第十、不谤三宝戒。上来三归、三聚净戒、十重禁戒,是诸佛所受持者。凡受戒者,如证三世诸佛所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不坏之佛果也。智人谁不欣求之?尊为一切...钱一草之财亦可布施,应兆之善根。法即财,财即法。只要不贪报谢,郧能自得其力。置舟架桥,亦是布施之檀度。治生产业,固亦无非布施。所谓爱语者,见众生即发慈爱心,施与顾爱语言之谓。换言之,怀慈念,视...

    道元 原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92063919.html